定了!考公大省事业单位转企,山东近10万人铁饭碗没了!
一生爱考编的山东人,一觉醒来天都塌了……
7月15日,山东省政府发布了一则《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》的通知,提出将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,要正式行文解除与编制内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,并在规定期限内核销相关人员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,改为按劳动法订立劳动合同。
文件一经公布,便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平湖激起千层浪。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这几句话:
“解除编制内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”、“核销相关人员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”、“订立劳动合同”。
简单来讲就是不再有新人新办法、老人老办法,只要单位转为企业,无论新老员工都将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中剔除,全部取消事业编制身份,转变为体制外的合同工。这也意味着一编定终身的时代将成为历史,“铁饭碗”彻底被打破了。
这项决策,对于山东人而言无疑是一大打击。众所周知,山东人对于公务员、事业编都有一种几近疯狂的偏执。
所以山东人也分成两类人:一类是编制内的人,另外一类是编制外的人。编制内的人疯狂躺平,编制外的人熬夜学习,只为能在体制内拥有一席之地。
因此在这项决议发布后,不少山东人表示反对,认为这是对于自己当年努力考编、拼命上岸的一种亵渎。还有不少新进的体制人员直呼自己赶上了时代的黑利,上岗还没坐稳铁饭碗,山东就把铁饭碗换成了一次性的塑料饭碗……
另外对于那些早已习惯“铁饭碗”的事业编制老职工来说,身份的转变给他们带来的是不安和焦虑。
因为一旦沦为合同工,就意味着自己同体制外的私企打工人并无差别。不管是薪资待遇,亦或是稳定性方面都将大不如前。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、如何保持全新的职业竞争力,成为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。
但反对就能阻止一切吗?不可能。随着经济下行后,前几年体制外经历的一切职场、就业危机,逐步蔓延至体制内,并演变成不可逆转的现实。“考编大省”山东此次精兵简政,已然验证了这点。
事实上早在2015年,官方就出台了《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》。后来2019年,又发布了一次同名公告。因此有人站出来发声道:
这三份文件名一样,只不过有效期不同。所以2024年,不过是到期了再发一次,没什么大不了的,不可能真的执行。
这位网友无疑忽视了山东省的执行力,在政策落实方面,山东省就没输过。官方在2015年出台文件后,便试图将部分事业单位改为企业了,比如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,就完成了改制。
对于其它单位只是给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缓存时间,然而随着政策的陆续完善、出台,砸掉铁饭碗,正在变得愈发普遍和摆在明面上罢了。
据官方数据显示,在今年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中,近10万名员工将告别编制内身份,正式成为企业合同工。对于那些不想进入转企后单位的编内人员,需要自行提出辞职。
所以说没有永远的铁饭碗,真正的铁饭碗只有自己本身的含金量。单位不会因为所谓的情怀,就花额外的钱供养你。在未来,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,其余省份或将效仿、跟进这一改革举措。
体制内员工要意识到,目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。毕竟形势在时时变化中,如何在变化到来之前保持行业敏锐的嗅觉,在变化发生时,使得其对自己影响最小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要知道事业单位一旦转为企业,就意味着会有更高学位人才的涌入,也意味着职场竞争会更加激烈,尽管我们口头上扬言文凭不能代替能力,但现实会告诉你,文凭才是就业和仕途升迁的“敲门砖”。
逐步清退低学位、不符合最新岗位要求的在职人员,已然成为趋势所在了。如果不想被企业淘汰,不想面临失业、下岗的风险,就只能被动“卷”起来,卷能力,更卷文凭。
然而工作的繁忙已然难以应付,与没有负担全心备考的应届生同台竞争,难度又太大,还有可能丢了工作。可是非全日制在职考研,周末还要到校接受面授课程,家里学校两头跑也不现实。
权衡之下,没有入学考试、不用到校面授的同等学力申硕,成为很多职场人的读研首选。
和全日制考研不同,同等学力申硕主打一个不内卷。可以免试入学,不用参加初试、复试,直接帮你免掉了前期的备考环节,资料经由院校审核通过即可一步上岸、无忧升学。
另外还避开了非全日制考研的需要到校上课的弊端,同等学力申硕能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,在家就能上课,轻松实现工作、学习两不误,极简式的课程形式,对打工人十分友好。
含金量方面,更不用担心。同等学力申硕获取的硕士学位证书,与全日制考研的硕士学位证有相同的法律效力,受国家高度认可,学信网终身可查,后期用于升职加薪、职称评定、留学、申博都是可以的。
提升学位,才是对自己最有效的投资。别等到需要用学位证时,才后悔当初没抓住机会。目前同等学力申硕正在火热报名中,985/211名校入学名额有限。如果你想了解具体的报考详情,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在线咨询,更有机会锁定高校名额↓